什么是以科学管理为背景的成本管理阶段?

19世纪中后期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商品生产和工厂制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工厂大量使用重型机械设备,折旧费用增加,从而使得间接费用越来越高,产品品种也日益增多,间接费用的分配变得越来越复杂。另外,工厂规模扩大,生产经营复杂化,产品的竞争日益剧烈,在决定产品价格时成本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因此,对成本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1885年,梅特卡夫(H. Metcafe)(美)出版《制造成本》一书,提出了四种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任务分配法、总费用分配法、人工费用百分比法和生产时间分配法。1887年,加克(E. Garcke)(英)出版《工厂会计》一书,主张用复式记账法记录所有成本账户,并将成本账与财务会计记录结合起来。这段时间的研究初步奠定了成本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到了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竞争阶段向着垄断阶段过渡,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大大发展,企业生产规模更大,也更集中,分工更细,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生产过程开始走向机械化和自动化,企业管理全凭经验已显得无能为力。在此情况下,以泰勒制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得以产生和发展。泰勒制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操作合理化,总结先进的操作方法,把个人的合理操作归结为一种标准操作法,再要求一般工人普遍实施。

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给企业的成本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启示,20世纪30年代,标准成本计算与复式记账法融合到一起,建立起了完整的标准成本会计制度。标准成本制度的特点是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在成本发生前,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研究和反复的预算分析,制定出未来某个时间内各种生产条件处于正常情况下的标准成本。在成本发生的过程中,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记录产生的差异,并作适当的控制和调整。在成本发生后,对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与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制定新的标准成本。标准成本会计制度的建立,说明工厂成本控制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成本管理已由事后成本计算开始转向制定标准成本进行控制的做法,对于指导当时工厂成本管理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综观这一时期的成本管理,主要有以下特点:

(1)在市场环境上,企业产品大多处于卖方市场,供不应求,市场呈现出同质性和稳定性,因此,企业很少关注不同顾客需求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2)市场特征决定了企业的主要工作重点是在生产阶段,很少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和针对不同顾客的营销。相应的,在成本结构中,新产品研发成本和营销成本比重很小,成本管理也必然以生产成本为主。此时成本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在销售收入一定的前提下,通过降低成本来提高生产者自身的利润。

(3)在控制主体上,由于将生产工人看成单纯的“经济人”,普通工人成为控制的客体,而以部门领导和监工为代表的管理层则是控制的主体,并形成对立的两极,人际关系不协调。在组织结构上,这一阶段企业主要采取职能式组织结构;在各部门结构上,采取橄榄型组织形式,即中间的制造部门较大,而处于两端的研发和营销部门比较小。

(4)由于市场的同质性与稳定性,企业之间、产品之间的竞争不激烈,使得产品生产得以采用大批量生产方式,从而使得产品本身及其生产过程呈现出高度的稳定性,这就决定了标准成本法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成本管理方法。

(5)在成本动因分析方面,以科学管理理论为基础的标准成本法其实质就是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找出产品生产与其消耗的材料以及人工之间的相关关系,泰勒等工程师采用的是工程统计的方法,这种以材料定额和工时定额为主要形式的成本与产品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技术上的统计相关关系,而不具有逻辑或因果相关的特性。

(6)在控制机制上,是以部门内部层级授权和监督为主体,以差异分析和要素控制为主要形式,以差别计件工资制为主要激励手段的封闭系统。事后反馈机制、成本管理系统很少受外在市场和技术环境影响。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kjxtt.com/2362.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