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1966年的中国财政制度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社会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党的八大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国内的社会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质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为支持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财政制度需要增强地方激励。因此,1958年起财政体制由过去的“以支定收,一年一变”改为“以收定支,五年不变”。1958年9月,国务院通过《关于进一步改进财政管理体制和改进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几项规定(草案修改稿)》,中央对地方的财政管理体制由1958年的“以收定支,五年不变”,更改为“收支下放,计划包干,地区调剂,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简称“总额分成,一年一变”。

国务院先后于1957年7月、1958年9月颁布了《关于改进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关于进一步改进财政管理体制和改进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几项规定》,扩大了地方的收支权,财权较大程度从中央向地方下放。在收入方面,除少数仍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企业收入和不便于按地区划分的收入,如铁道、邮电、外贸、海关等收入以外,其他多种收入包括各种税收和一切企业收入,全部划给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在支出方面,除中央各部门直接办理的少部分经济建设支出、中央级行政和文教支出、国防费、援外支出和债务支出以外,包括地方的基本建设拨款和企业需要增加的流动资金在内的其他支出,全部划归地方。“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的管理方式基本延续了1958年下放财政收支项目、扩大地方财政权限的精神。

不仅如此,中央还尝试通过允许发行公债的方式帮助地方政府筹措建设资金。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经济建设公债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公债。

1959—1960年基本上一直执行的是“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的财政管理体制。从“以支定收”到“以收定支”,再到“收支下放”,地方政府被赋予了越来越大的财政收支权,地方财力由此迅速增强。

与财政收支权同时下放的还有计划管理权与企业管理权。1958年4月起,中央审批项目的范围缩小至特大建设项目。地方兴建大型项目,只需报中央计委备案即可。在企业流动资金管理上,试行“全额信贷”。国营企业的流动资金以往由财政和银行“两口供应”,财政拨款供应国营企业的定额流动资金,银行贷款供应国营企业的超定额流动资金。

1958年9月1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1958年9月13日国务院命令颁布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统一税条例(草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统一税条例(草案)》的目的是“使工商税收制度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情况,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保证国家建设资金的需要”,核心要义在于合并税种,简化征税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统一税条例(草案)》规定一切从事工业品生产、农产品采购、外货进口、商业零售、交通运输和服务性业务的单位或者个人,都是工商统一税的纳税人,应当按照本条例的规定缴纳工商统一税。

“大跃进”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正确方针,造成国民经济运行紊乱,财政上呈现出“假结余、真赤字”的局面。我国经济在此后的几年里出现了很大困难,财政收入也相应滑坡。1962年查实,原决算三年共结余3.97亿元,实际为赤字169.39亿元。这一结果证明,当时的财政分配活动是膨胀性的。

为治理“大跃进”造成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和混乱局面,中国共产党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了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其核心要义是适当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具体做出了七项部署:①调整农村的生产关系和有关政策,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发还自留地,开放自由市场;②减少城镇人口,精简职工;③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缩短重工业战线,充实轻工业,保住重点项目;④节减财政支出;⑤稳定市场物价,对部分消费品实行高价政策;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专业协作;⑦制定适合当时情况的有关教育、科学、文艺等方面的各项具体政策。

在财政收支方面,提出了“节减财政支出,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缩短重工业战线,充实轻工业,保住重点项目”。在“八字方针”的具体指导下,到1962年,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kjxtt.com/2408.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