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市场失灵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是指某一个体单位从事其经济活动对其他个体单位产生了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但并不因此而承担相应的成本费用支出或从中分享好处。其有负效应和正效应之分。例如,开办在河流上游的化工企业或造纸企业,其对生产排出的废物、废水没有采取任何治理措施,而直接排放到河流中。

此时,河流下游的企业、居民就无法使用清洁的水源。他们为了使自己的生产和生活不受影响,就需要投入资金清洁水源或者另外寻找新的水源。对于化工企业或造纸企业而言,他们的经济活动就发生了负的外部效应。负的外部效应意味着,制造外部效应的个体单位将部分成本强加于他人。正的外部效应也大量存在。

例如,某一家庭在住房的周围建造花园。该花园不仅使主人享受到良好的美景,而且也可使邻居感受到幽雅环境对身心健康该花园不仅使主人享受到良好的美景,而且也可使邻居感受到幽雅环境对身心健康带来的益处。

此外,养蜂人也能从中受益,无需付费就可使自己的蜂蜜产量得到提高。由于花园的主人没有从邻居家和养蜂人处获得相应的报酬,说明他的劳动发生了利益的外溢,即正的外部效应。外部效应可以发生在生产者与生产者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也可以发生在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外部效应的存在,与市场机制下的利益交换原则形成了矛盾。由此就会导致人们只愿意从事具有负外部效应的经济活动,而不愿意提供具有正外部效应的经济活动。

经济学家对外部效应的最早理论研究可以追溯至马歇尔和庇古时期。庇古在其《福利经济学》一书中根据社会边际成本和私人边际成本的比较来说明这个问题。他指出,当社会边际成本大于私人边际成本时,将产生外部不经济,即负的外部效应,供给就会过多;相反,如果社会边际成本小于私人边际成本,则为外部经济,即正的外部效应,供给就会不足。当存在外部效应时,即使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价格也不会等于社会边际成本,所以不能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二)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是指具有公共消费或集体受益性质的物品与劳务。诸如国防、社会治安、公共设施、公共环境保护等,它们都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市场机制对于公共产品的提供发生失灵或失效的情形,非常类似于经济活动的外部效应。按照市场交换原则,一种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应当能够通过市场价格机制,从该产品或服务的受益者那里获得相应的成本补偿。但由于公共产品的受益者不只是一个或少数几个社会成员,而是众多的社会成员,只要出现公共产品,每个社会成员就可以无差别地享用,且社会成员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并不一致,这就容易产生“免费搭车”的现象。

因此,这就难以保证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能够按照市场机制从受益者那里收回其成本,使公共产品提供者的利益受损,从而使市场提供的公共产品数量不足,甚至出现该领域内资源配置的真空。

(三)市场垄断

市场机制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市场处于完全的竞争状态。这意味着任一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都无法左右价格的形成,他们只能适应市场的价格水平,并以此为依据确定自己的经营目标或消费目标。然而,现实的市场并不具备完全竞争的环境。客观地看,每一种商品都存在差异,它们都在特定的领域内满足人们的需要。当某一行业的产量达到相对较高的规模时,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的趋势,从而形成垄断。垄断一经形成,垄断者就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边际成本,以获取额外利润。这种情况表明,市场机制的功能在垄断领域失灵了。

(四)不完全市场

市场机制的有效性要求具有完全的市场,即具有完整、完善的市场体系。只有在这样的市场中,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才能在任何领域都获得最优的效率。但在现实的市场体系中,有些环节并不完整,而带有明显的残缺特征。这种情形主要发生在以下市场领域。

1.保险市场

保险在通常意义上指商业保险。通过保险市场,保险公司将投保人购买保险的费用集中起来,与自身的经营资本一起,来满足投保人分散生产和生活风险的需求。但是,有些保险虽然具有需求市场,却没有供给市场。典型的例子是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具有社会意义的保险。被保险人可能已经处于生活贫困状态,他们虽然有得到上述保险的要求,但又无力向保险公司支付保费。因此,这些最需要得到生活保障的人,却可能是被市场遗忘的人。

2.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的残缺以贷款市场最为典型。银行作为企业,与其他工商企业一样,将利润最大化作为其经营的目标。因此,银行提供贷款,既要求安全最高,又要求回报最好。这种经营准则与市场主体的实际情况是不能完全对应的。那些经济实力强、经营状况好、风险小的企业和个人可以比较容易地得到银行的贷款,而那些经济实力弱、经营遇到困难、风险大的企业和个人却往往受到银行的冷落。在这种情况下,对弱势人群和企业将会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如贫困大学生贷款,完全由银行提供将无法给予充分的保证,而且社会也不能对银行给予谴责和苛求。

3.互补市场

所谓互补市场,是指市场主体之间在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中的合作。从市场有效性理论看,他们之间的相互合作可以在不受外部干预的条件下,完全是以经济利益为纽带自发形成的。但是,在现实中,市场主体之间的合作只能在比较简单的情况下才容易实现,一旦需要大规模的配合,就将变得相当困难。以城市改造为例,在现代化的城市改造过程中,可能涉及土地的转让,工厂的搬迁,商店、学校、医院等公用设施和居民住房的建设,缺少哪一部分的配合,城市的改造都不会顺利实现。其结果不是使城市的服务功能增强了,而是使其下降了。

(五)不完全信息

市场机制的有效性需要建立在灵敏而充分的信息来源基础上。生产者需要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信息,消费者需要知道市场上的产品销售信息,生产者之间也需要相互了解。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尽管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却无法得到完全足够的信息。而且,许多信息的获得需要付出必要的成本。受到信息来源缺失的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决策难免会发生错误,从而进一步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六)收入分配不公

分配是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收入的公平分配既是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需要,又是保证市场经济高效率发展的要求。但是,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由于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限制和影响,以及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自然禀赋方面存在的差异,再加上人们的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劳动技能、劳动能力等有所不同,使得利润、工资等收入并不能完全取决于竞争条件下的要素价格。因此,经济效率越高,往往伴随着越不公平的分配。显然,这是市场自身的力量难以改变的。

(七)宏观经济的失衡

市场经济稳定运行的基本条件之一是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内部各种矛盾的相互交织,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总是在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的关系中循环发展的。从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开始,宏观经济失衡的各种最为明显的表现,即通货膨胀、高失业率以及周期性的经济萧条,一直伴随着经济发展的进程,对各个市场经济国家形成了持续的压力。宏观经济失衡意味着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中的损失和浪费。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kjxtt.com/59.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