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的特征

什么是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的特征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的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根据上述事业单位的定义,可对事业单位有如下认识:

(1)事业单位的数量众多、涉及内容广泛、人才济济。目前,中国有100多万个事业单位,其职工总数接近3 000万人,占公共部门就业人数的41%,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4%,涉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中国的经济资源有相当大一部分投入到了事业单位,绝大多数事业单位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组织,专业人才是事业单位的主要人员构成,其中包括60%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如教师、医生、科学家、工程师等)、大量的国有土地、大约三分之二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以及各级政府综合预算经常性开支的三分之一。

(2)事业单位不是从事生产经营的单位,它一般不直接提供物质产品,或者虽然提供物质产品,但是将其作为新知识、信息、技术的载体来提供,尽管事业单位从事部分生产经营活动,但其社会职能仍为提供非生产性服务。

(3)事业单位是由政府直接管理的。它一般隶属于以下六个层级政府中的某一级并由其主管:国务院、中央部委、省(市)政府、地区(市)政府、县(市、区)政府和乡政府。其活动领域涉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

(4)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的财政拨款。其开展专业及辅助活动支付的款项,属于国家财政开支的范围,一般由国家财政予以全部或部分补贴,因此它一般不存在成本补偿的问题。

事业单位的特征

与行政单位、企业相比,事业单位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事业单位活动目的:公益性

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均衡,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是事业单位活动的目的。事业单位所追求的目标首先是社会效益即公益性。公益性是由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所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在一些领域,如教育、卫生、基础研究、市政管理等,其产品或服务不能或无法由市场来提供。为了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就要由政府组织、管理或委托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从事社会公共产品的生产,以满足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的共同需求。

事业单位以追求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并不意味着不进行任何营利性的经济活动,只是这种营利活动的目的是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

2.事业单位举办主体:政府性

事业单位是政府或其代理机构利用国有资产举办,而不是利用社会资产或私有财产举办;初始资金来源于国有资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从事社会公共服务的组织的资金来源通常包括国有资产、社会募捐、私人投资等,而事业单位运营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有资产。

3.事业单位活动领域:社会事业性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关系万千家庭,关乎国运昌盛。而事业单位活动范围恰恰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事业单位所涉及的领域有如下特点:一是政府和企业不能也不宜涉足;二是根据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经济运行良性循环的要求,可以较政府与企业更能降低交易协调成本;三是并非政府专属,以及虽然不属于政府范围,但企业做不好、做不了又不愿做。

4.事业单位功能:服务性

事业单位主要分布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是保障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正常进行的社会服务支持系统。如教育事业单位,主要功能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各方面所需要的人才;科技事业单位,主要功能是揭示自然和社会规律,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文化事业单位,主要功能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卫生事业单位,主要功能是保障公民的身体健康,使其享受良好的医疗服务;等等。缺乏这些服务支持,或服务支持系统不健全,生产力发展就会受到制约,并影响社会稳定。经济愈发展,社会愈进步,对服务功能的要求标准也愈高,范围也愈大。服务性,是事业单位最基本、最鲜明的特征。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kjxtt.com/706.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