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ABC 成本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作业成本法(ABC 成本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在20世纪后期,现代管理会计出现了许多重大变革,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新进展。这些新进展都是围绕管理会计如何为企业塑造核心竞争能力而展开的。以“作业”为核心的作业成本法便是其中之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必然会影响企业成本核算方法。

1.技术背景和社会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全球竞争压力日趋激烈。为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改善产品质量,企业的产品设计与制造工程师开始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最终发展为依托计算机的一体化制造系统,实现了生产领域的高度计算机化和自动化。

随后,计算机的应用延伸到了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从订货开始,到设计、制造、销售等环节,均由计算机控制,企业成为受计算机控制的各个子系统的综合集合体。计算机化控制系统的建立,引发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革,准时制生产系统应运而生。准时制生产系统的实施,使传统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方法受到强烈的冲击,并直接导致了作业成本法的形成和发展。

高新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随之,人们可支配收入增加,追求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不再热衷于大众型消费,转而追求彰显个性的差异化消费品。社会需求的变化,必然对企业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与此相适应,顾客生化生产-柔性制造系统取代追求“规模经济”为目标的大批量传统生产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这样,适应产品品种单一化、常规化、数量化和批量化的传统成本计算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就不存在了,变革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已是大势所趋。

2.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不适应性

传统成本核算中,产品生产成本主要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构成,其中制造费用属于间接费用,必须按一定标准将其分配计入有关产品。传统成本计算方法通常以直接人工成本、直接人工工时、机器工时等作为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这种方法在过去的制造环境下是比较适宜的。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产过程高度自动化,随之,制造费用构成内容和金额发生了较大变化,与直接人工成本逐渐失去了相关性。随着技术和社会环境的巨变,传统成本核算方法逐渐显现出固有的缺陷,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制造费用激增,直接人工费用下降,成本信息可信性受到质疑;

②与工时无关的费用增加,歪曲了成本信息;

③简单的分配标准导致成本转移问题出现,成本信息失真。

正是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kjxtt.com/778.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