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实现方式

(一)完善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发挥财政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自动稳定器”是指那些能随经济形势的变化自动发生作用(即不需政府主动采取行动),而缩小社会总供需差距,缓解经济波动的财政制度的总称。

例如,企业所得税和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等税收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和救济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都具有自动稳定的显著功能。

这些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反映相当敏感。当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从而经济过热时,税收会自动增加,各种福利和救济支出也会自动减少,其结果会对总需求的扩张和通货膨胀产生一种自动的抑制力量;相反,当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税收会自动减少,财政安排的福利和救济支出会相应增加,从而会自动地增加总需求,减轻经济萧条的程度。“自动稳定器”是政府实现经济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二)采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促进社会总供需的平衡

上述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对制度设计和实施效果等因素的影响。同时,税收和转移支出需求的影响是间接的,乘数效应较小。因此,自动稳定器熨平经济波动的作用是有限的,特别是社会总供需严重失衡和经济剧烈波动时,单靠制度的自动作用更是难以扭转局面。要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还要审时度势,采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当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应采取减少支出和增加税收或二者并举的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政府需求和非政府需求来压缩总需求;当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即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或二者并举,由此增加社会总需求。

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可以根据总需求失衡的实际状况,确定政策的调控力度,具有针对性强的优点。然而,对于宏观经济形势发生的变化,政府有时并不能马上认识到,而且从认识到形势的变化到政策措施的出台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是说,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存在调节上的“时滞”问题。

(三)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财政与货币政策在实现经济总量平衡方面互有短长,应该相互配合,避免相互掣肘和矛盾的情况发生。另外,在国际收支方面,财政政策还应注意与汇率政策的相互协调。

(四)利用投资、补贴和税收等政策手段,促进经济协调和产业升级

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面临基础“瓶颈”的制约,政府一方面可通过财政扩大对基础产业的投资,另一方面还可利用税收、补贴等财政杠杆引导非政府部门对基础产业的资金投入。同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财政应提供多方面的政策支持。

(五)保障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稳定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方面保证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的适度规模,大力提高文教、科研、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等项支出的增长幅度;另一方面,完善社会保障度,为经济增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基础环境,使经济增长和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避免出现某些发展中国家曾经出现的“有增长而无发展”或“没有发展的增长”等现象。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kjxtt.com/92.html
返回顶部